走进科技创新第一线!《专精特新研究院》第四季以独特视角解构具身智能机器人“成长史”

2025-03-07 19:42:35 e线资讯

打印 放大 缩小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3月5日上午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新词“具身智能”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具身智能”呢?

2025年3月7日20:20即将播出《专精特新研究院》第四季第九期,邀请到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铁军,人工智能学者、连界启辰资本合伙人高庆一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互动媒体标准推进工作委员会副主席包冉,共同做客在科技创新第一线打造的实景研究院,共赴科技热点“具身智能”,以多视角、多维度解读具身智能机器人“成长史”。

跨代际大众视角重新定义未来世界

顶级研究员强势助阵 共同解锁“具身智能”的无限可能

本期《专精特新研究院》走进全国首个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所在地——中关村科学城,首次邀请200位来自50后到00后的大众研究员参与节目录制,当机器人真正走到百姓身边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节目增设大众研究员提问环节,“一只胳膊怎么就叫具身智能了?”“一会儿一个厨房机器人,一会儿一个扫地机器人,什么时候我才能只买一个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机器人什么时候才能帮我看孙子?”各种来自大众研究员的灵魂拷问层出不穷,化身观众“嘴替”,企业代表和各位研究员将如何应对?

在全新打造的实景研究院中,研究员沉浸式体验无人超市和厨房机器人,直观感受硬核技术如何颠覆未来生活。当机器人开始“营业”,它们究竟表现如何?又会给各位研究员带来怎样的全新体验呢?

从单一任务到“类人思维”

全方位多维度解读“具身智能”进阶之路

本期节目以银河通用和享刻智能两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作为切入点,一家专注于研发通用机器人,而另外一家则以特定厨房场景为导向驱动技术和产品研发,“专用”与“通用”两个不同发展路径有着怎样的区别?背后又分别有着哪些技术突破?

通过观看银河通用的纪实短片所呈现的技术测试场景,黄铁军研究员表示“在机器人领域里,抓取是最难的”。究竟为何对人类简单的动作,对于机器人来讲却极为复杂?现阶段我国具身智能究竟发展现状如何?距离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真正帮助人类做家务还有多远?研究员与企业代表间又有着怎样不同的观点?

享刻智能创始人陈震更是在节目录制现场公布了自研的厨房机器人售价,在大众研究员眼中,究竟是人工成本低还是机器人成本低?从专业视角,霍学文研究员又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对于机器人售价又有怎样的期待呢?

从工具到伙伴 共同思考人机共生的智慧答案

海淀区因其科创资源与人工智能产业优势,拥有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雄厚根基,目前共有相关企业共300家,具身智能企业167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22家,基本形成机器人大脑、小脑、本体、核心零部件的整个具身智能产业链条,具身智能的发展速度将超乎想象。当海淀区“机器人天团”重磅来袭,它们会为我们描绘出怎样一幅未来图景?

当具身智能机器人逐渐走进人类生活,我们又该如何“分配”工作?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人机共生”?

本周五20:20,《专精特新研究院》第四季邀您一同推开通往AI时代的大门,以硬核科技共同开启人机共生新世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