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冷门宠物”市场发展现状

2020-05-21 21:46:51 网络转载

打印 放大 缩小

近年来,养宠品类呈现多样化特征,水族、爬行类等宠物更有广泛天地。2017年,在养宠用户中,养狗家庭的比例最高,占比高达60%,其次是养猫家庭,占比接近40%。从2018年数据来看,新晋养宠家庭的偏好更为多样化,仅46%的养宠家庭选择养狗,养猫家庭比例也下滑至31%,相比之下,以“水族”、“爬行类”、“啮齿类”为代表的“冷门宠物”的比例明显上升,2018年已有接近27%的养宠家庭以水族为宠物。

宠物排行榜中,宠物狗和宠物猫一直位列在第一和第二位,其次是珍珠兔、仓鼠鼠、金鱼和乌龟等。还有一些宠物主会选择养鸟、猪、变色龙等宠物。当然,国内人最爱养宠的种类除了狗(33.9%)、猫(20%)之外,剩下最受欢迎的四种宠物是乌龟(8.9%)、仓鼠(10%)、鱼(15.8%)、兔子(7.1%)。这其中就包括小香猪、仓鼠、荷兰鼠、鹦鹉、巴西龟和珍珠兔等。

一般常见的冷门宠物的种类有龙猫、兔子、松鼠、刺猬、蜥蜴等。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冷门宠物养殖市场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在市场竞争方面,冷门宠物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市场正面临着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冷门宠物行业有进一步洗牌的强烈要求。

逐年递增的“冷门宠物”市场

我国拥有宠物的家庭比例虽然相对于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水平还较低,但大中城市的宠物家庭比例已经接近,伴随着饲养宠物的生活方式逐渐从大中城市向其他城市普及,我国宠物数量至少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国宠物主饲养的宠物数量已颇具规模。其中,水族数量最多,达8400万只;宠物狗、宠物猫紧随之后,数量分别为7400万只、6700万只;除这三大类别,还有900万只鸟类、700万只爬行类、700万只啮齿类动物等,“冷门宠物”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根据淘宝发布的双12新数据,有超过2000个新淘品牌诞生,2018年,有1000多个商家成交过1000万,超过2万个商家成交破100万。而这些品牌背后是越来越多愿意为个性化需求以及创意脑洞买单的用户。

“冷门宠物”市场的规模不仅仅体现在宠物身上,宠物用品和宠物食品也占据了半壁江山。以波奇网为例,平台内NEW AGE、凯莉等品牌的兔粮的销量已经达到约4w+,除此之外龙猫、天竺鼠脚垫、磨牙草、支架跑轮等也颇受欢迎,销售量均在1w以上,“冷门宠物”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已逐渐打开。

受限于市场不成熟

据相关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宠物产业就会快速发展。狗是人类之友,“猫经济”日益增长,这两类无疑是普及型最高的宠物,市场也相对于更加成熟。

但“冷门宠物”作为新兴产业,甚至是一个冷门产业,市场混乱、消费者不诚实,上下游产业欠发达等是常见问题。特别是长久以来市场都处于满足个人需要的单链式供销体系中,品种推广多依赖自发性,产出方需要承受很大的风险。“冷门宠物”从业者需要有更丰富的知识,包括各类“冷门宠物”的发展史、遗传繁殖、专业训练、卫生防疫和美容保健等。

除此之外,混乱不透明的行业竞争体系和大量不成熟的竞争者信息不透明,监管匮乏带来的混乱复杂的竞争体系,也催生出了很多不健康的业务。大多数小宠的寿命只有短暂几年,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喂养,会频出医疗事故。无监管无责任,从业资质不透明,大量以假乱真的宠物产品,都造成了“冷门宠物”市场高开低走的局面,整体发展受限严重。

电商成“冷门宠物”消费的主要渠道

2009年之前,在宠物食品的销售渠道中,以宠物店为主导的专业渠道销售占比常年维持在60%左右,其次是一般零售渠道,占比约为30%。2010年以来,电商从逐步崛起到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宠物产品在电商渠道的销售占比随之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电商渠道的销售占比已经达到42.2%,已跃升为第一渠道。

2017年线上渠道增速高于50%,显著高于线下,且线下细分渠道分化较为明显。2017年线上渠道的销售金额同比增长55%,相比线下同期21%的增速具备明显优势。在线下细分渠道其次是以宠物店为主的专业渠道,增速约25%,一般零售渠道的销售金额增速仅8%,分化较为明显。

以拥有“冷门宠物”(小宠)板块的波奇网为例,2018年双十一全平台销售额达到1.6亿元。波奇网作为国内头部宠物综合类服务平台, 2018年双十一全平台成交额突破1.6亿,较2017年全平台1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波奇网天猫旗舰店销售额突破8030万元,较2017年的4875万元同比增长64.72%。从销售品类来看,宠物主粮仍是第一大品类,占比超过60%,其次是宠物医疗保健品。

小结:近年来,收入水平的提升和单身人口、老龄群体人数持续上升,加速了“它经济”的崛起,“冷门宠物”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中。而开拓市场占有率仅仅是一个方面,从业有规范才能打开小宠物的大市场。处于弱势群体的小动物们,仍然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发声。


责任编辑:xiao